Ms Betty Lam –

穎績英語拼音Phonics教師

1. 大學名稱: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 (UK)
2. 主修那科: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and Media Business Bachelor Degree
3. 專長教甚麼:K1-3 Phonics, Reading, Primary 1 to Secondary 3 Eng, Chi, Maths and Mandarin, oral & listening skill
4. 最壇長甚麼:Oral, Reading, Listening
5. 其他擅長補充: 朗誦,面試技巧,individual interview and group discussion techniques
6. 相關補習經驗:Private tutor of primary students over 8 years till now
7. 其他補充:如需要可幫忙修改功課,指引作業,測驗考試技巧等。

Connie老師 –

穎績英語拼音Phonics教師

1. 大學名稱: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/ Hong Kong University space
2. 主修那科:Musical theatre / film studies
3. 專長教甚麼:英語拼音
4. 相關補習經驗:多年擔任拼音班老師經驗,曾任基樂小學英文輔導班老師

Maggie老師 –

穎績拼音及劍橋英語教師

大學名稱:University of Hong Kong
主修那科:Social Sciences, Linguistics
DSE 強項是那些及第幾年:English 5**, 2013
專長教甚麼:語文學習,英文教學 (聽說讀寫)
最壇長甚麼:英語拼音,劍橋英語
其他擅長補充:英文文法,中英閱讀理解,聆聽及說話技巧
相關補習經驗:八年

Katie老師 –

穎績DSE英文教師

大學名稱:香港浸會大學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
主修那科:英國語言文學及英語教學(雙學位)
Bachelor of Arts (Honours)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d Bachelor of Education (Honours)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
DSE 強項是那些及第幾年:DSE ENGLISH, 2018 DSE
專長教甚麼:英文全卷、英文grammar、應試技巧
相關補習經驗:中四至中六英文補習、小學入校英文課

蔡老師 –

穎績奧數教師

大學名稱: 嶺南大學

主修那科: 工商管理學系 風險及保險管理

DSE 強項是那些及第幾年:2020年 數學、通識、經濟、會計

專長教甚麼: 奧數、數學、英文

其他擅長補充:有法語基礎

相關補習經驗: 三年高中、初中及小學全科補習經驗(小組及單對單)

其他補充:親身經歷有成績普通致顯著上升, 十分明白學生成績欠佳的情況,能更貼切地幫助學生。

除基本全科課程補習外,提供奧數課程單對單及小組補習班。過往學生由幼兒至高小學生不等,課程會以遊戲輔助教學,增加趣味性的同時學生也會更易理解。學習奧數有助增強學生的推理能力、觀察力、注意力。培養更佳的數學思維及邏輯思考能力,有助提升思維品質及校內數學成績,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不二之選,在升中小學面試時也能得到加分。

冼老師 –

穎績STEM教師

主修那科:Bsc (hons) in Computing (Computer Science)
DSE 強項是那些及第幾年:ICT & LS, 2017
專長教甚麼:電腦相關,程式編寫,STEM
最壇長甚麼:Unity遊戲開發
其他擅長補充:Android,iOS及Windows應用程式編寫,網頁設計及開發,Wordpress
相關補習經驗:STEM興趣班導師

Ms Ho –

穎績英語教師

大學名稱:嶺南大學

主修那科:英文系

DSE 強項是那些及第幾年:強項: 英文,2017年

專長教甚麼:英文,英文拼音

最壇長甚麼:英文聽說讀寫

相關補習經驗:5年補習經驗

George老師 –

穎績中學教師

大學名稱:香港中文大學
主修那科:社會工作
DSE 強項是那些及第幾年:數學、地理 (2020)
專長教甚麼:數學、地理、初中英文
相關補習經驗:中六數學、小學至初中英文

Ms Kwong –

穎績六年級功課輔導教師

本人服務穎績補習學校超過十年,主力教導高小年級,有豐富教學經驗。而本人亦承秉承本校的辦學理念 ── 有教無類。無論學生程度如何,教導他們都是一視同仁。除此之外亦會特別關注一些成績較弱的學生,鼓勵他們用心溫習,從而提升他們的成績。其次成績較好的學生,希望能幫助他們保持。最後亦會為五、六年級的學生多些操卷,以好好應付他們的呈分試,務求取得理想的成績。本人亦會關心學生品德的培養,如他們言行有偏差,會即時加以糾正,要對家人、師長和同學有基本的禮貌,好讓他們長大後懂得待人處事。

我們亦會特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,會細心教導和引領他們自己思考的方法,讓他們在功課上遇到困難時,不要卻步。並多鼓勵他們嘗試,以達到成績逐步提升的效果;更會培養學生完成功課後,自發多做中、英、數等練習,及閱讀課外書籍,以鞏固他們各方面的知識。

最後希望學生能在一個愉快、無壓力下的環境學習,以達到「學習不是求分數」的目標。

Ms Ng –

穎績五年級功課輔導教師

教育是一門深奧的學問。我相信《禮記》說的「教學相長」。「教學相長」是指通過教授、學習,不但能使學生得到進步,而且老師本身的水準也可藉此提高。

促進學生學習,有效提升學習成效是我們的目標。要達到此目標首先要維持課室秩序,才可以進行小組或個人輔導。善於利用獎罰制度有助達到此目標。執行時,老師要訂立明確的規則,讓學生了解這些規則的意義。執行時,老師要不偏私,做到獎罰分明。老師應注意學生品行,當發現他們行為有偏差時及早糾正。若問題未解決,盡快和家長溝通。透過家校合作,希望學生品德得到改善。

孔子:「有教無類」的教育思想是教學的重要原則。學生素質好要教;學生素質較差,更要用心教導!學生素質較差,我們更要付出多些關心,鼓勵他們。我們知道要因材施教。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,由淺入深講解清楚,令他們更易掌握課本的知識。

孔子在《論語》中所言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?」意思是在學習後經常溫習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嗎?「學」是透過學生自學和老師的教授。我們鼓勵學生經常溫故知新,打穩基礎,他們便能更掌握已學的知識。

帶領學生訂立切實可行的目標,幫助他們成功,讓他們嘗試成功的滋味,最後便可令他們自發用功。成功感是一股動力讓同學一步一步克服困難,邁向成功。

最後,老師要以身作則,時刻提醒自己注意言行,更要充實各方面知識,成為一位好老師!

Ms Au –

穎績四年級功課輔導教師

教育重要不僅是傳授知識,更要讓學生成為有求知熱誠及學習興趣的人,比只為考試而讀書者,能過得更快樂並具發展潛力。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特長,我希望協助每一位學生找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,發揮自己的能力。

在教學上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和應用,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聽、說、寫、讀基本能力,而能使用語文思考、理解和創作等,引導學生閱讀興趣。

【理念】

  1. 多溝通,多欣賞,多鼓勵,少比較,少責罰。
  2. 培養學生積極、樂觀、合群,加強挫敗容忍意志力,懂得分享和欣賞。
  3. 了解個別學生的差異,給予適當理解和接納,並在適當時輔導。
  4. 加強學生每天讀書、做功課和複習的習慣。
  5. 關心學生每天學習情況,了解狀況,指導學生準時遞交各樣作業。
  6. 在教學上除了基本課程外,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。除基本學習外,也注重個別指導,若有落差的學生,利用課餘再指導。

在教育工作上,每天都有不同的挑戰和困難,雖然學生表現有時會令老師無奈,氣憤,但他們有一點點改變,會令老師喜樂。希望每一天生活中,都能幫助每個學生開心學習。

Ms Kwok –

穎績三年級功課輔導老師

「求學不是求分數」,是我們每位家長及老師都需要讓學生了解學習的真諦,呆板的「死讀書」只會讓學生更討厭學習,不但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,更會影響他們對學習任何事物的追求衝勁。

有見及此,我認為有效的教育方法並不限於某一種特定方法,任何的教學都可以成為有效的教學方法,而學生學習的能力因人而異,所以我主張多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,從他們的長處協助他們在不足的學科上多加了解,讓學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優點,繼而知道學習有多方面的裨益。例如在語文的科目上,會從讀寫聽說四方面加強他們對學科的了解,而在應用科目上會透過有趣的生活例子教導。

我們會應個別學生而實施因材施教,不會麻木教導,透過生活的例子讓他們明白學習有趣的地方,觸發多方面思考,培養學生主動發表意見和學習的習慣,發揮學生的才華,令到每一個學生在課堂後都有得益。

Ms Li –

穎績一、二年級功課輔導教師

本人從事補習工作超過十年,主要職責是教導和促進學生的學習態度。一般人都認為補習乃輔助性質,目的旨在完成學校的功課和溫習默書測驗而已,其實補習之實際功效遠超於此。

我主張透過了解和教導學生的學習態度,讓學生能從多方面思考,並能運用在功課上。

補習課堂除了跟進功課,溫習默書,測驗和考試外,還會因應每位學生的能力,選用合適的補充,編印給學生做。我們亦會從旁協助,令學生們在學習中得以理解當中原理,舉一反三,令學生更有自信心。此舉不但能使學生溫習起來會更容易,從而增加學生對書本和學習的興趣,令學生可享受學習的過程,從此學習不再受限於課堂,而是融入於日常生活中。